close

正義 1.jpg  

(這本書的封面)

  

究竟,什麼是對的?

常常看到兩個人、兩個族群為了某一件事而爭得面紅耳赤。

小一點的也許是兩個小孩在爭論家裡那唯一一台電腦的使用時間分配;

大一點的也許是政治中不同陣營爭論著政策的好壞;

在更大的可能是哲學家辯論著何種價值是人類的必須彰顯;

那究竟哪一方是對的?哪一方符合公益?

如果你時常站在中立的角度去想,你不難發現公婆均有理、正反皆無錯的狀況。

 

但令人奇怪的是,爭論的過程。每個人都說得篤定,每個人都言之鑿鑿的細數對方缺失。

 

是從甚麼時候開始,正義一詞已經不再是一種真理,而是一種看誰比較大聲的信仰?

我並不是說正義是一種絕對,我想問的是,那些語氣鏗鏘有力的論點、那些動作堅定無比的辯論者,在其背後之稱的是縝密的思辯,抑或是偏執的想像?



 正義 2.jpg  

這本書真的是一本好書,所有在乎對與錯的不同的人,都應該買一本。

他用哲學問題、現實案例刺激著我們著大腦,當我們開始思考時,再將盧梭、洛克、亞里士多德等前人的論點帶入我們心中進行的思辨,讓我們再無涯的思辨當中,找到浮木。

書的前方從電車問題(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4HqXP47lPQ ) 等問題中開始,並旁徵博引許多案例。並將我們在意的點歸類成為三個部分:自由、福祉、美德。


福祉,功利主義。認為正義就是幸福快樂的最大化。

自由,自由主義。認為必然有些價值,是無法量化的。有些價值,其自由度必然無法被剝奪。

美德,亞里士多德理論。正義就是人人得其所應得。我們應該根據我們要提倡哪些美德,而決定何者可以得到多、可以得到少?


不論是這三個部份的何者,在這本書中均有詳細的論述。

一方面,你可以在這過程中學到前人辛苦建立的理論。更重要的是,你將會看到一條清晰的脈絡,讓這些理論連結起來,成為正義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正義 3.jpg  

那些理論,那些連結。作者在書中都解釋得非常詳盡,有興趣的可以買來看。

我想分享的是,作者在書中沒有提到的一個警告。



當我們認真沉思、加入、並相信,這場思辨之後。我們將會對平常所信仰的,擁有新的角度,並感到陌生。

簡單的說,你原本所擁有的價值觀將會被改變。你,將不是你。


表面上看起來這單純是一件好事。但有很大的可能,在救有的價值觀被你的新思維擊潰之後,你會感到無所皈依。

 

記住,也許一個在市場賣菜的家庭主婦,沒讀過盧梭、也不知道洛克,永遠不會比哲學家或知識分子來的更接近真理。

但,哲學家也好、知識份子也罷,卻不見得比那個一無所知的賣菜老太太快樂。


那麼,你也許要問,如果無知不比知來得快樂,為何我們還要去知?

我有兩個答案:

一、快樂永遠不是人生所有追求。不然,莎士比亞比起辛普森又有何存在價值?

二、我想引用書中提到的柏拉圖的洞穴神話:蘇格拉底將普通的人比喻成住在洞穴中的原始人。只能從壁上所反射的影子,來想像這個世界的模樣。

只有哲學家能走出洞穴,一窺視界的全貌。


是的,住在洞穴並沒什麼不好,甚至更為快樂。但,至少就我而言,終其一生,我也想看看這個世界的美麗。




舉個在我自己身上發生的例子: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kN6C1ur1t8&feature=related

(內為獵殺動物的真實影片,有些血腥,考慮後再點)

 

再經過這本書的洗禮之後,我看到的不是殘忍,我看到的不是血腥。

我看到的是,人類智慧的演進,以及脆弱。

我看到的是,正義的生成,以及毀滅。

(哈哈,好抽象)


 



我記得我大一的時候,在我那個時候的部落格板標是:幸福不可期待,所以我們努力追尋。

之所以會打這句話是因為不論是自己也好,別人也罷。常常將某些事情是為理所當然。

其中正義、幸福,兩件事最是如此。

 

我們都以為,對的事情,就會得到獎賞。錯的事情,就會得到處罰。而正義像是老掉牙的電影,終將獲勝。

 

但事實是,正義沒有比不正義來得會發生。天無好惡、人立之爾。

是因為太多人在我們看不見的角落犧牲付出。是因為被忽略的前人辛勤血汗。才讓我們產生這樣的幻覺。

 

正義也好,幸福也罷。不是憑空而生、也不是必然。

甚至,不太會發生。

 

我們能做的,只是努力追尋。


這本書或者說這樣的思考,也許是追尋過程中,非經不可的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李嘉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